学院新闻

首页 学院新闻

学院新闻

【中国电影学术年会】嘉宾发言集萃二高峰研讨一:电影的文化力与影响力

时间:2014-09-12 阅读次数:
【中国电影学术年会】嘉宾发言集萃二高峰研讨一:电影的文化力与影响力

中国文联原副主席、著名电影导演  丁荫楠:“人物电影值得重视”

 

    我认为人物电影、传记电影是电影中的一个种类。这种电影在所有的电影史上,在国际、国外都占有一定的地位,中国有好多这样的传记电影,像《鲁迅传》、《李时珍》等等。人物片,也就是传记电影的人文价值在哪儿呢?中国之所以在今天还能够继续发展,我们民族还在兴旺,那是一代一代的各界精英、政治界的精英、军事上的精英、文化上的精英,包括科技上的精英来完成这个民族的支撑。而这些人的精神,他们的伟大事迹应该给予表现,这就是榜样的力量,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。我们有这样的精英支撑着,我们有这样的精英人物和事迹支撑着中国,我们用电影来表现他们。这样我们宣传我们的民族精神,使后代传承下去。到现在为止没有拍出一个很好的蒲松龄电影。那个时候他的心理是什么样的,他是在什么样的状态下创造出这么好的《聊斋志异》的小说,难道不值得挖掘和表现吗?如果生动的把这个人物表现得很清楚,我看可能是当今最先进的人物片。如果用高科技来表现的话,也许蒲松龄灵魂深处的那些想象,有意思的东西,能够很生动的表现出来,这样的电影难道不会得到很好的票房吗?同时也表现出蒲松龄的哲学观,有深度,又很好看。所以我做人物仍然充满信心。

 

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、电影导演  李前宽:“文化力和影响力合力促进中国电影前进”


   
      中国电影现在确实需要文化力,有了文化力才有影响力。文化力和影响力是合力的,等于中国电影的未来。


   
      第一,什么是文化力?刚才老丁谈的人物传记,说到底是体现了文学。说到底电影也是文学。如果不能沉下来,不能投入到文化的层面上讨论创作,创作是塑造不出一个鲜活的、感人泪下的或者是令人感动的人物形象。所以塑造人物形象始终是电影的灵魂,没有这条就不存在电影。因此,我觉得中国电影的文化力,必须把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吸纳到电影最根本的这个层面上,没有这一点,它谈不上文化力。


   
      第二,电影是一个世界的银幕,换句话说是一个综合了文化各个层面的、各个元素的一个和世界对话的银幕。当然在电影上体现文化力,还得要有承接和容纳、包容和借鉴人类先进的文化。吸纳和包容人类最先进的、最文明的一些东西在里面,和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,这又是一个合力。这两个合力都需要包容的吸纳在影片里。


      就这两点而言,两个合力形成了中国电影在文化力上的不可多得也不可回避的现实。只有这样才能中国电影文化的灵魂,才能拍出中国气魄的中国的有文化的电影。中国有文化的电影才能谈得上走向世界,才能谈得上它的影响力。
   

      当下的中国电影是在一个全面开放、经济一体化的、各种文化交织的市场经济情况下,有相当一批为了迎合市场拍的,我们认为没有文化、只是追求表面刺激的、大而空的作品。现在当下的中国电影发展需要心静下来思考一下,希望电影人明白,一旦这个录下来以后,能够给后人带来什么。


   
      著名编剧、《画皮2》编剧  冉平:“《画皮2》——类型片的尝试”


      冉平:和乌尔善聊天时,谈到中国电影存在一些困境。如何能做到有一个文艺的心和商业的皮,这是唯一的出路。这其实很难的。大家说《画皮2》的票房是奇迹,认为它的票房有好多其他的因素,比如说国产片保护月、明星、营销方式,诸如此类,唯独与电影创作无关,更加与电影叙事无关。这种看法我不太赞成。


      《画皮1》成功的原因在什么?一个是贤妻良母,一个是“小三”,贤妻良母为丈夫做的事情和“小三”的自我牺牲和奉献,使这两个角色都得到了广大女性观众的认同。这是它票房不错的原因。当《画皮2》上映以后,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,在骂这部电影的人群中,男性观众比较多,女性观众极少。我算了一下,基本上连10%都没有。女性看电影是以情感为主,男性更多是要构成逻辑上和情节上的刺激。所以在这个之前我们就确定了,这一点始终没有变。导演说我要拍一个,在拍之前就反复说“女人爱看”和“爱女人的男人爱看”的,我觉得这个基本上达到了。


      我们现在国内做类型片还缺少很多的经验,还没有更好的范例。但是《画皮2》,我个人觉得它不算一个纯粹的类型片。类型片,我认为应该是智力和情感双向的互动,我刚才说过,是一个以女性观众为主要对象的一个影片。它叫《画皮2》,它主要的核心是以心换皮,以心谋皮,它是一个“玩命交易”的叙事结构,这个叙事结构像一个类型片的结构,但是它的处理还是以感情为主,所以它满足了大部分女性的要求。但是作为一个类型片,肯定这样不够。如果再这样做,是不是可以复制?类型片的规律需要我们真的去学习。我想对当前的观众、当前的市场,包括当前的国际市场,都应该有这么一个自觉的愿望。

 

      八一电影制片厂电影导演  翟俊杰:“浮躁环境下的军事电影需要有担当”


      浮躁的社会现实拉动了浮躁的文化消费需求,而浮躁的文化消费需求又助推了浮躁的文化。在这个情况下,谈电影的文化力和影响力,更具有现实意义,而且把这个深入挖掘,能够作用于我们电影的生产力。


      我是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导演,我是个军人,拍军事题材这是我的职责,主要拍战争、重大历史题材等等。其实军事文化历史太悠久了,它就是正义和邪恶,生命和死亡进行大搏斗的大舞台,也是一个人展现他的生命与死亡的精神舞台。我反复在想,刚才说文化影响力,我从军事题材来讲。如果从军事美学这个方面来说,认识的可能更全面。军事题材的影片,我不赞同把它作为教育题材,它当然承载着这方面的功能,但是更多是吸引广大受众来参与,这不是中国独有的,世界影坛这个重要的类型之一。美国的重大历史题材,美国的主旋律拍得也非常好看,《巴顿将军》里面一系列的生动细节、情节,把巴顿将军塑造的栩栩如生。

 
      军事美学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因素,比如说军事的美,它包括规范美、庄严美、悲壮美。还有就是征衣战袍,军服美。它都渗透在军事题材当中。包括我拍《我的长征》,昨天电影频道晚上又播了一下,里面把毛泽东作为一个配角,通过一个小战士他的视角来讲述。
   

      凡此种种,我觉得现在应该是要彰显我们要好看,空洞说教、干巴枯燥坚决抛弃,第一,遵循艺术规律。第二,遵循市场规律。我们当然不是拿这些东西去应试,但是总要有担当。现在是泛娱乐化,如果道德、文化流失,可能要付出惨痛的代价。从我这样一个小小的微薄力量,让它的文化力能够传播一点,把中国电影真正大繁荣、大发展起来。

   
      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  龚达发:“报纸媒体要推动中国电影的发展”


      最近流行“莫言热”,莫言一获奖,大家抢着看他的书。中国要有文化自信,那就是找唐诗宋词。讲到当代,可能不自信。但是莫言出去以后,至少让过去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这个话不存在了。从这个里面我也想到,我们中国电影,到现在也100年了。跟我们自己过去50年代、60年代的电影相比,还是有很大的进步的。我们电影界的莫言也很快会出现的。我们中国的电影也应该到国际上拿奖,这个是不言而喻的。而且我们一直在努力。当然不是说拿了国际大奖以后就行了,我们好不好要让人家评说。我们做报纸,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好的电影评论在我们报纸上出现,报纸应该促进我们电影的发展,推动我们电影的发展,这是我们的责任。谢谢大家。

 

      【观众提问环节精彩对答摘录】

   
      提问:您在电影中如何处理“宗教”要素?
   

      冉平:文化的影响力,可能文化不是一个大家都去认可的东西,它一定是个人的,有关生死的,个人灵魂的,构成一个人的——他对生活态度,他对生命的态度,他对死亡的态度,他对朋友的态度。宗教也是,我们先得了解宗教是什么。宗教是真正意义上的永续,是关系到信仰的,是个人的东西;一部宗教影片,它对宗教的态度,最后还要回归到个人。所有的创作,无论你的理论多么高,无论你的文化有多么样的辉煌,它最终和人能够发生共鸣的,能够影响的,能够发生影响的,一定是像宗教一样。基督教在中国有,佛教在西方也有。宗教一定有它的普世价值观。


      前面创作的时候,我和乌尔善有一个共识,电影,包括小说也一样,要有一个稳定的价值观。一共是三点:稳定的价值观,然后是一个完美的形式,然后是一个能不能引起观众快乐。其实我们看电影、读文学作品的愿望是一致的,并不是所有读书的人都需要信仰,但是它一定与信仰有关。也许它没有,但是我们与之相关的愿望对于个人来说,是必不可少的,是至关重要的。

 

      提问:如果莫言的小说全部拍成电影,我相信中国电影一点不比美国差。各位对于解放中国电影生产力在我们中国特殊的国情里面,我们应该怎么做?
   

      李前宽:我们在选择什么样的题材,如何拍片子,坦率地说,口子是逐渐开放的。逐渐开放是指我们选择题材方面。莫言先生的小说,最早的是《红高粱》,《红高粱》在改革开放的时候,为我们打开国际市场敞开了窗口,让国际了解中国的文化,了解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不同时期的发展阶段。这次获诺贝尔文学奖,让中国人民也感到骄傲。他有很多作品并没有拍成电影,你刚才说的只是我们的一种想象。如果把莫言所有的小说都拍成电影,这个也不现实,至少电影还没有这个本事,或者自己没有这个能耐。电影在文学面前还是一个小弟弟。